厦门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鼓浪屿在ldquo西式rdquo [复制链接]

1#

富丽堂皇的欧式别墅、尖塔高耸的天主教堂、街头巷尾的咖啡馆、午后响起的钢琴曲……在鼓浪屿,这些“风貌标签”俯拾可见就是在这样一座曾经连巡捕都要由外国人担任的小岛上,传承千年的中华文脉香火却一直绵延未绝。根植于岛上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首发:6月19日《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康淼、赵文才、付敏

迎着晨光,一艘双层轮渡船从码头缓缓驶出。沿着内海航道绕过浅滩,轮渡船开始加速,马达轰鸣、桨叶旋动、浪花飞溅,白色船身微微颤抖,划过烁动着墨绿色光泽的海面,在宁静幽深的厦鼓海峡,留下一湾浅浅的弧线。

这是厦门鼓浪屿的美丽景色(年7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潮汐起落,岁月流转。时光指针倒拨回35年前,年,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又一次到访中国。相同的这片海域、相似的双层渡船,甲板上,身着白色衬衣、头发花白的尼克松凭栏而望,碧海蓝天下,投石之遥的小岛草木葱茏,不同风格的建筑交相辉映。年逾古稀的老人触景生情,赞叹此地堪称“东方夏威夷”。

5年后,时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和夫人乘船驶过同一片海域,同样为旖旎的岛上风光所折服。见多识广的新加坡“国父”欣然将“东方威尼斯”的美名赠予这座小岛。据亲历者回忆,倾心于此的李光耀曾亲口对陪同的当地领导表示希望能在岛上安居落户,其对小岛的中意之情可见一二。

威尼斯也好,夏威夷也罢,从这些由衷而发的称赞与褒奖中,不难推测,西式风情必定是这座小岛显露于外的魅力所在。这座深得时代风流人物钟情与赞美的小岛,就是坐落于福建东南海滨、厦门西南一隅的鼓浪屿。

这是厦门鼓浪屿的美丽景色(年7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的确,富丽堂皇的欧式别墅、尖塔高耸的天主教堂、街头巷尾的咖啡馆、午后响起的钢琴曲……在鼓浪屿,这些俯拾可见的“风貌标签”,无不透露着这座小岛与西方世界千丝万缕的关联。

就是这样一座大多数人会选择“洋气、小资、浪漫……”这类词汇来描绘第一印象的小岛,其精致恬适的西式外表之下,却铭刻着近代中国百余年的动荡与沧桑。

厦门鼓浪屿上安静的巷道(年4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从“坟墓之所”到“公共租界”

年8月26日,时值盛夏的厦门港天气炎热异常,在向清*府的厦门守*递交了限期投降交城的最后通牒,并理所当然地遭到拒绝之后,已在附近海域逡巡一夜的英国舰队开始蠢蠢欲动。

不久,“港内风起,英国舰队纷纷起锚扯帆开动,发起进攻”,守卫在沿海炮台的清*奋起反击,一时间“轰声如雷,黑烟满海”,厦门港淹没在一片炮火当中。仅仅“在1小时20分钟之内,鼓浪屿的三座主要炮台便被打哑”,清*历时数月、耗银百万打造的防御工事约3个小时即被击垮,鼓浪屿和厦门岛相继宣告沦陷。

这是从鼓浪屿遥望厦门岛(拼接照片,8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宋为伟摄

在今天的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随*画家格劳弗的纪实系列画作“英*攻打厦门”,形象记录了当年这场侵略战争的惨烈场景:手持藤牌片刀,看惯了舟楫帆影的清*,面对来势汹汹的艨艟巨舰、长枪短炮,虽拼死迎战、以命相搏,却几无招架之力。伴随着鼓浪屿和厦门岛的沦陷,闭关锁国数百年的古老中国,也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卷入浩荡汹涌的世界大潮。

鼓浪屿所在的厦门港水域,是英*从海路北上进犯中国的关键通道。早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初,虎视眈眈的英国人就对这座“与厦门城一水之隔”的小岛表现出了浓厚兴趣,认为“占领鼓浪屿,厦门本身或者更恰当地说它的城市与市郊就都处在我们完全控制之下了”。

为了将这条北上航道打通,英*在女王全权大臣亨利·璞鼎查的指挥下,共派出了名官兵、10艘战舰、门载炮、4艘武装船和22艘运输船,兵力投入不可谓不大。

但就是这样一个让英*不惜成本、志在必得的“战略要地”,对初登岛上的英国士兵来说,却颇有些失望——“地多岩石,起伏不平,大部分是不毛之地……环境极不卫生”。一个多世纪以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当年留存下来的只字片语,一窥当年岛上的贫瘠与荒凉。

这是翻拍的厦门鼓浪屿历史资料照片(年8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鼓浪屿在史料中出现的时间最早追溯至宋代。由于地处天涯海角、风急浪高,小岛一直少有人迹,再加上山多地少、难事农桑,在数千年的时间里,鼓浪屿一直处于中原主流文化视野之外。

至于其在宋代以后史料中的形象,也是长期被描绘为海盗巢穴、坟墓之所的“不毛之地”——“昔时居民寥落,厦之无茔田者,每葬于此,代远年湮,累累者渐为平地”。只是偶有寄情山水的文人骚客或看透红尘的佛家弟子会登岛感怀,避世于此。

明天启三年(年),福建巡抚南居益登岛礼佛时,有感于小岛的偏僻荒凉,遂占诗一首:“野人惊问客,此地只邻鸥。归路应无路,十洲第几洲。”

如此荒凉寥落的状态,一直持续到清代。康熙二十三年(年),清*府在厦门岛设立闽海关,负责对台湾、沿海南北商船以及内河流动货物的税务征收、稽查,并在鼓浪屿设立清单口岸。自此,港口经济在当地获得发展,厦门岛以及鼓浪屿作为港口要塞的作用开始显现。

到了乾隆三十年(年),厦门岛已变成东南沿海重要的贸易口岸,当地“田园日辟也,市肆日闹也,货贿财物日增而日益也,宾客商旅日集而日繁也”,鼓浪屿的发展也获得极大带动,岛上出现了“百把户人家,千余口人”。

占领了厦门岛和鼓浪屿的英国*队并未作太多停留,在鼓浪屿海域留下3艘*舰和余名士兵留守,其余兵力继续北上,并先后攻克定海、镇海(宁波)、乍浦(浙江平湖)、吴淞、镇江。

年8月29日,中英代表在停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上签署了《南京条约》,开启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史。

中英签订《南京条约》。资料图片

按照条约内容,清*府除了割让香港岛、向英国赔款外,还须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设为通商口岸,允许英人居住并设派领事。与厦门岛咫尺之遥的鼓浪屿,自然也难逃洋人染指,由此开启了其在接下来一个多世纪的沧桑历程。

“炮仔红吱吱,打城倒离离,番仔反,鼓浪屿做公馆。番仔爬上山,城内任伊搬。”这首从鸦片战争时期即在厦门当地传唱的童谣,成为当年“番仔”炮轰厦鼓、上岛劫掠的写照。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欧洲各国以及美国、日本等国资产阶级改革的完成,地大物博却愚昧落后的清王朝成为帝国列强眼中的“待宰肥羊”。英、美、日、德等国纷纷漂洋过海,在中国境内划设势力范围,攫取利益。

在此背景下,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门户的厦鼓两岛自然成为各国列强势力延伸的“桥头堡”。年,厦门有洋行11家,到了年,设在厦门的外商洋行、银行就达到24家。随着洋行洋商涌入,领事馆、教堂、别墅等各具特色的西式建筑开始在岛上拔地而起。

鼓浪屿上的欧美式建筑保存完好,有“万国博物馆”之称(年摄影)。新华社记者张生贵摄

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清*府在战事连连失利的情形下不得已向日本求和。此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次年,清*府总理衙门大臣荣禄与日本驻华公使林董在北京订立《中日通商口岸日本租界专条》,其中规定:中国*府应允,一经日本*府咨请,即在上海、天津、厦门、汉口等处,设日本专管租界。

年,日本向清*府提出在厦门和鼓浪屿划出22万坪(约亩)土地,作为“专管租界”。日本希望独霸厦鼓的野心引来岛上居民以及英、美、德等其他列强的不满。

据历史学者考证,为“杜绝日本独占野心”,时任美国驻厦门领事巴詹声拉拢其他国家的驻厦领事,向浙闽总督许应骙建议把鼓浪屿划作公共地界,如此,“既可以杜绝日本独占的野心,还可以兼护厦门,一举两得。”

清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初一(年1月10日),中外各方代表在日本驻厦门领事馆签署“厦门鼓浪屿公共地界章程草案”。年11月21日,光绪皇帝在《厦门鼓浪屿公共地界章程》的奏本上御批“允行”。

不久之后,鼓浪屿即成立由在岛洋人把持的市*管理机构工部局和审判机构会审公堂,自此,清*府对于小岛的行*管理权以及司法权等旁落洋人之手,鼓浪屿就此沦为独立于清*府管辖体制之外的“国中之国”。

鼓浪屿与厦门岛的灯火在夜色中交相辉映(年9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不灭的中国文化之火

自晚清中国的大门被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鼓浪屿就“西风劲吹”,逐渐成为西方文化的汇聚之地,宗教、建筑、语言、教育等无不受其影响。后来,随着鼓浪屿被划为“万国租界”,拂及岛上的东渐之风日盛。

就是在这样一座连巡捕都是由外国人担任的小岛上,传承千年的中华文脉香火却一直绵延未绝。洋房别墅中虔诚供奉的祖宗牌位、立柱拱窗上卓然而立的翘角飞檐……岛上居民以及一批批归来的台胞、侨胞,在吸纳外域文化的同时,将熔铸于血脉骨髓里的中华文化基因,根植于岛上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让处于动荡飘摇中的小岛之上,始终跃动着不灭的中国文化之火。

鼓浪屿上的传统建筑群与远处厦门岛上的现代建筑群遥相辉映(年5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从鼓浪屿钢琴码头上岛左转,沿鹿礁路步行向前,顺次参观英国领事馆旧址、医院旧址、皓月园等“网红”景点,是一条环岛游览的经典线路。高峰时期,这条游览线路每天迎来数以万计的八方游客。

沿路走来,游人可以欣赏到最具标志性的鼓浪风光——山海相依、景色旖旎,各具特色的建筑鳞次栉比。而在这些熙来攘往的游客中,很少有人会专门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