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晚潮日光岩的人文气息钱江晚报 [复制链接]

1#
南京白癜风皮肤病研究所 https://m.39.net/disease/a_9446700.html

□杨新元

厦门鼓浪屿的日光岩闻名遐迩,有“不登日光岩,不算到厦门”之说。

近日去厦门前,我曾听友人说,登日光岩的山道上每天游人如织,有时排几个小时队都上不了顶峰,不禁有些忐忑。然那天到了日光岩景区,我看到游人虽然也很多,但还不用排队登山,一颗心就放下了。

从景区门口向上望去,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丛丛鲜艳的三角梅,把景区“日光岩”三个白色立体大字衬托得格外醒目。我不禁想起鼓浪屿诗人舒婷的《日光岩下的三角梅》:“是喧闹的飞瀑,披挂寂寞的石壁;最有限的营养,却献出了最丰富的自己……”

我知道,有关日光岩这个名称的来历,一直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地理说。因为每天清晨太阳从厦门的五老峰后升起时,日光岩总是最先沐浴在阳光中,故而得名;

一种是历史说。过去,日光岩俗称“岩仔山”,别名“晃岩”。公元年,郑成功来到晃岩,看见这里的景色远胜过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开,称之为日光岩。

窃以为,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反正听起来,日光岩总比晃岩强多了。

千百年来,日光岩默默地耸峙在鼓浪屿中部偏南方。一竖一横两块巨石相倚而立,成为龙头山的顶峰,成为厦门市的标记,也成为到厦门的海内外游客心心念念想要一游的地方。

进入景区后,走不多时,便到了著名的日光岩寺。日光岩寺,以前叫莲花庵,建于明万历丙戌年(年)前,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此地依山凭海,风光独好;别致精微,清静素雅;香烟缭绕,日光普照,是个闭关修行的好地方。

让我感到意外之喜的是,在这里,我邂逅了弘一法师。从日光岩寺大门进去的左边山坡上,就是“弘一大师纪念园”。我看到,石壁上镌有“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八个字,据说,这是弘一法师圆寂前留下的偈语。我不禁吟咏起弘一法师的诗句来:“月到天心,光明殊皎洁。”赵朴初先生生前也曾赞扬弘一法师:“无尽奇珍展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我拾级而上,只见大师的石雕像端坐在台基上,周围是一片绿茵。弘一法师面相安详,亦喜亦悲。面对大师的坐像,有关大师的生平,在我脑海里一一浮现。

在中国近代的文人中,大师是十分另类的一个:他少年时出身官宦富商之家,锦衣玉食,俨然翩翩公子哥儿一个;中年时琴棋书画、金石戏曲样样精通,是一个风流倜傥的名士;而到了晚年,又成为一代得道高僧,是闻名海内外的弘一法师。他那首淡雅忧伤的《送别》“长亭外,古道旁,芳草碧连天……”,曾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头唤起多少离愁别绪。

据记载,弘一法师于年5月至年1月间,在日光岩寺闭关修行了8个月。在这里,他研究日本律宗,编辑佛教学刊,先后编定了《南山年谱》、《灵芝年谱》,撰写了晋江《草庵记》、《奇僧法空禅师传》,并抄写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阿弥经》《药师本愿功德经》三部经书。虽然只有住了短短的八个月,却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八十多年来,三部经书几经辗转,现分别收藏于新加坡、浙江与厦门。

我在一个角落里,发现一间小屋,挂着“弘一法师纪念馆”牌子,说明是大师当年闭关修行的地方。当然,这个显然是新建的,门上着锁,不能进去。往里张望,只有简单的几件家具,彰显了大师当年清苦的修行生活。

大师晚年自喻“二一老人”。这取自两句诗:“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这是何等的谦虚。他一生,在各个艺术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周恩来总理生前曾嘱咐曹禺说:“你们将来如编写《中国话剧史》,不要忘记天津的李叔同,即出家后的弘一法师。他是传播西洋绘画、音乐、戏剧到中国来的先驱。”

年初,弘一法师在温陵养老院静修闭关,农历八月二十三日,弘一法师出现发烧症状,他拒绝医药及探问,只是专心念佛;二十七日绝食,只饮水;二十八日写遗嘱,交代妙莲法师负责后事。

9月1日下午,他写下“悲欣交集”四个字,交给妙莲,并嘱咐注意:如在助念时,见我流泪,并非留恋世间、挂念亲人,而是悲喜交集所感。说完话,仍默念佛号。农历9月4日(公元10月13日)戌时(晚上七时至九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地往生了,享年六十三岁。

弘一法师的舍利后来分为二份,一份入清源山舍利塔,一份则由昔日在厦门大学认识的刘梅生居士送回杭州虎跑寺供奉。

从年10月23日在天津市河北区粮店后街陆家竖胡同2号出生,到年10月13日圆寂于福建泉州温陵养老院晚晴屋,弘一法师的一生是那样多姿多彩。大师晚年,一直崇尚自尊、持戒、习劳、惜福。他说,人要自尊,首先要尊重别人;人要持戒,就得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要养成自已动手,热爱劳动的习惯;要对生活感恩,不要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也许,正是这种对生活的平和态度,才使大师的人格不断得到升华。我想,在现代社会中,人心日趋浮躁,大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应当是医治许多现代人浮躁心灵的良方。

杭州的虎跑山上绿树森森,建有李叔同弘一法师纪念馆。而日光岩寺的弘一大师纪念园绿草如茵,也留下了大师的生命足迹。大师像一根纽带,把杭州与厦门这两个旅游城市连接起来,使我这个杭州来客格外感到亲切。

有意思的是,另一个杭州名人也在日光岩留下了一段佳话。

祖籍杭州富阳的著名作家郁达夫,对弘一法师仰慕已久,他提出希望能一见留学日本的前辈弘一法师。

年12月的一天,天空睛朗。在南普陀寺的广洽法师和厦门《星光报》记者赵家欣陪同下,郁达夫登上日光岩拜访弘一法师。然而,弘一法师常年静修,对这位因小说《沉沦》而蜚声文坛的作家竟然一无所知,接见时只是拱手致意,合十问讯,赠予几本佛书而已,两人对话极少,场面有点清冷。

尽管如此,郁达夫依然对这次拜访十分珍视,还赋诗一首以抒敬仰之意。他写道:“不似西泠遇骆丞,南来有意访高僧。远公说法无多语,六祖传真只一灯。学士清平弹别调,道宗宏议薄飞升。中年亦具逃禅意,两事何周割未能。”

日光岩海拔92.7米,是鼓浪屿的最高峰。山峰不高,山路也不陡,沿途处处奇石叠磊,洞壑天成,树木葱茏,鲜花盛开,景色宜人。

一路上,最显眼的可能就是沿途两边岩石上的摩崖石刻。尤其是历代文人石刻题咏甚多,这是日光岩的一大文化景观。

此刻,我站在一块高约40多米的巨岩前,它凌空而立,十分伟岸。在巨岩峭壁上,有不少摩崖石刻。而最醒目的,是三大崖刻。一是年由许世英题刻的横书天风海涛四个大字,笔力遒劲;横书下面,两行大字题刻也十分醒目。右侧为“鼓浪洞天”,每个字高约1.20米,宽约1米,左侧有楷书小字款跋三行,可惜已经风化。此题刻镌于明万历元年间(公元年),为江苏丹阳人丁一中所书。据了解,这也是日光岩最早的题刻。左侧为“鹭江第一”四个大字,是清道光年进士、福建长乐人林铖所写。上述三大崖刻,可以说对日光岩的风光作了十分形象的概括,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沿着山道我徐徐前行,只见沿途有“鹭江龙窟”、“古避暑洞”、“龙头山寨”、“水操台”、“百米高台”等胜景。这龙头山寨便是当年民族英雄郑成功在山上屯兵时留下的遗迹。

在位于龙头山寨寨门遗址东北侧的一块岩石上,镌刻着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的七言绝句,歌颂郑成功叱咤风云的军事才能和民族气节:“叱咤天风镇海涛,指挥若定降云高。虫沙猿鹤有时尽,正气觥觥不可淘。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来此凭吊,十九年十二月应李汉青先生之请补题。蔡元培。”字幅高约1.15米,宽0.60米。

寨门右侧有“宛在亭”,“宛在亭”下有一巨石,上端平坦,高15米,宽6米,坐南朝北,与厦门隔江相望。巨石下方刻有“闽海雄风”四字,苍劲有力。右上方有刻着:“郑延平水操台故址”字样。在另一石上,刻着郑成功诗一首:“礼乐依冠第,文章孔孟家。南山开寿域,东海酿流霞”。这是郑成功手书行草,后人于年拓印刻上的。

在龙头山寨寨门遗址前的石岩上,还刻有年前国民党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将军楷书直题的一首七言绝句,诗后附跋。字幅高1.20米,宽1.40米。诗云:“心存只手补天工,八闽屯兵今古同。当年故垒依然在,日光岩下忆英雄。”跋语为:“此岩为明郑成功将军屯兵举义之地,每一登临,辄思前贤,爰题数言,以志不朽。蔡廷锴题,二十二年。”“蔡廷锴题,二十二年”这二行字,在“文革”中遭受破坏,其后根据旧照片的笔迹重新勒石,已非原貌。这首诗是蔡廷锴当年登日光岩所作,既是对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深情怀念,也是作者自己投身抗日救国的内心写照。

此刻,我终于登上了日光岩顶峰。

岩顶筑有圆台,能容三十余人。站立峰巅,凭栏远眺,江水浩荡,微风吹拂,鼓浪屿和隔江的厦门岛风光尽收眼底。“日光岩上凭栏望,隔岸清风过海来”,顿时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厦门岛的虎头山与鼓浪屿的龙头山隔江对峙,自古民间就有“龙虎守厦门”的美谈。清代道光《厦门志》记载:日光岩“俗名龙头山”,民间相传此山岩是蛟龙栖息的地方。

位于日光岩山顶巨岩的岩壁上,镌有“与日争光”四个大字,每字高约0.70米,宽约0.65米。左边楷书题款:“民国二十四年三月,汉寿朱熙。”系年朱熙楷书直题。朱熙年曾任福建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后兼漳浦县长,注重办实事,颇有政声。县人为纪念朱熙,在中山公园遗爱亭旧址建“汉寿亭”,至今犹存。

作者为中国作协会员。浙江日报高级记者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